千家信息网

“生物圈 2 号”实验:企图再造一个“新世界”

发表于:2025-11-25 作者:千家信息网编辑
千家信息网最后更新 2025年11月25日,原文标题:《这个科学实验,让八名男女困在温室里生活两年,供人参观……》(图片来源:Vox)历史上疯狂的科学实验很多。但九十年代的"生物圈 2 号"可能是其中最浪漫、最雄心勃勃的。因为它的建造初衷,是模
千家信息网最后更新 2025年11月25日“生物圈 2 号”实验:企图再造一个“新世界”

原文标题:《这个科学实验,让八名男女困在温室里生活两年,供人参观……》

(图片来源:Vox)

历史上疯狂的科学实验很多。

但九十年代的"生物圈 2 号"可能是其中最浪漫、最雄心勃勃的。因为它的建造初衷,是模仿"生物圈 1 号",也就是我们的地球。

"生物圈 2 号"耗资 1.5 亿美元建造,是一座用玻璃包围的未来感建筑,看起来像个大温室。

它坐落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占地一公顷,大约一个标准操场大小。

"生物圈 2 号"设计图。(图片来源:The Institute of Ecotechnics)

1991 年到 1993 年间,四男四女在里面封闭生活了两年。他们自己种植作物、喂养牲畜,循环利用所有空气和水。

当时人们以为,"生物圈 2 号"的探索能够为人类未来的星际航行做准备。

直到"生物圈 2 号"的幕后故事被一一揭开,人们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失败的、受到过多关注的、虎头蛇尾的科学实验。

第二个地球

"生物圈 2 号"的雏形,其实没有太多科学属性。

它起源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个实验性社区,人们在社区里过着一种单纯的生活,他们自己种植农作物,有空搞一下实验戏剧。

后来,他们想建立一个新的社区,能够将生态系统与科技相结合,实现自给自足。这个想法得到得克萨斯州一个石油大亨儿子的资金支持。

1984 年,"生物圈 2 号"开始在亚利桑那州的荒漠中建造。

"生物圈 2 号"建于荒漠之中。(图片来源:Mark Nelson)

负责这个项目的太空生物圈风险投资公司宣布,这将是一个密闭的空间,生物将在里面蓬勃发展。

建造完成后,"生物圈 2 号"看起来确实像个小地球。

它拥有陆地、海洋、湿地、沙漠、草原等多种生态系统,尽管都是迷你的。

为了让这些生态环境更加真实,工程师花了大量精力,来给海洋制造潮汐,确保热带雨林有正确的温度与降水量,甚至试图在里面创造微风。

"生物圈 2 号"里的迷你海洋。(图片来源:The Institute of Ecotechnics)

除此之外,还有超过 3800 种动植物生活在"生物圈 2 号"里。

除了人类饲养的鸡、山羊和猪,还有蜂鸟、狐猴等野生动物。

而人类可种植的农作物则高达 80 种,包括水稻、山药、花生、甜菜、小麦、胡萝卜、辣椒、西红柿、羽衣甘蓝、茄子、洋葱、红薯、土豆、南瓜等。

另外,设计者还引入了昆虫来分解有机废物,而污水则经过处理后循环使用。

组员们在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山羊。(图片来源:TED)

1991 年 9 月 26 日早上,"生物圈 2 号"正式启动。

八名组员身穿蓝色连体衣,仿佛科幻电影里的太空人,在密密麻麻的媒体与摄像机面前,他们发表了激扬的演讲。

"我将最后一次呼吸地球的空气,因为我知道,接下来两年我将在一个不同的大气里呼吸。"

组员 Jane Poynter 回忆,那场面就像他们要去执行太空任务一样。

但事实上,八名组员中并没有宇航员。他们有的是植物学家,有的是海洋生物学家,有的人有畜牧业和工程师背景,甚至还有外科医生。

在全球媒体的瞩目下,八人走进了这座巨型的玻璃房子,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封闭生活。

Jane Poynter 在进入生物圈前的演讲。(图片来源:《未来漫游指南》)

"生物圈 2 号"里的生活并不悠闲,实际上,组员们非常忙碌。

组员 Mark Nelson 后来统计了他们的时间分配,发现他们至少把四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种植农作物上。

其他还包括研究和维护占 20%,写报告占 19%,烹饪占 12%,生物群落管理占 11%,畜牧业占 9%。剩下的时间,他们还要接受媒体采访,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

而温室外面,每年都有上百万游客和学生乘坐大巴车来到这里,饶有兴致地隔着玻璃,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

一名组员记得,知名人类学家珍・古道尔也曾来参观过,"她的表情像是在观察灵长类动物"。

组员与游客隔着玻璃对视。(图片来源:TED)

对组员们来说,入住"生物圈 2 号"是崭新的体验。

Mark Nelson 回忆说,那种感觉很奇妙,因为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能立即看到影响。

"每次我呼吸,那些植物都在等待着我的二氧化碳,它们是我的第三个肺…… 我和这里的生物有着绝对的联系。"

消失的氧气

"生物圈 2 号"的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

后来媒体与公众才知道,运营"生物圈 2 号"的公司实际上隐瞒了很多信息,其中最大的谎言,便是它的封闭性。

"生物圈 2 号"才刚启动两周,就出了岔子。

组员 Jane Poynter 在使用脱粒机时,不慎将手指尖切掉了一部分。随时待命的医生对她进行了紧急处理,但她仍需要被送往医院去做手术。

几个小时后,Jane Poynter 才重新回到玻璃房子里,但没有媒体知道这次"偷渡行动"。

后来记者发现了越来越多事实,人们开始感到被欺骗。

原来,"生物圈 2 号"的工作人员会每月两次,给组员们提供各种物资,包括农作物的种子,组员们的维他命,以及捕蟑螂和捕鼠的工具等。

而且,在组员们入住的头几个月,由于阴雨天气多,作物欠收,他们还直接从储藏室中获取食物。

即便如此,组员们仍经常挨饿,Mark Nelson 记得,他掉了约 11 公斤体重,最饿的时候甚至吃花生的壳。

生物圈里的农场。(图片来源:The Institute of Ecotechnics)

生物圈里的其他生物也活得不怎样。

蜂鸟与蜜蜂在"生物圈 2 号"里"灭绝",导致农作物无法授粉。而最初引入用来分解粪便的蟑螂,则疯狂繁衍,差点将农作物啃光。

然而,组员们的最大威胁,不是饥饿,而是呼吸。

不知为何,"生物圈 2 号"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在逐渐下降,从最初的 21% 降到最低时的 14.2%。

如此稀薄的氧气,让组员们像是生活在 4500 米的高原上。

组员回忆当时的情景。(图片来源:《未来漫游指南》)

组员中有人开始在睡眠中出现呼吸暂停,有人在说话中途需要停下来喘口气,才能说完一句长句子。

大家都尽量把动作慢下来,不消耗任何额外的精力。

由于担忧氧气含量再少下去,会影响到组员们的健康,于是,工作人员向"生物圈 2 号"里注入了纯氧。

一时之间,组员们开心得手舞足蹈,并且疯狂大叫与奔跑。Mark Nelson 形容,就像一个九十岁的老人重返青春。

后来经过研究,才发现生物圈中的混凝土会吸收二氧化碳,导致氧气含量减少,这是一个设计缺陷。

"生物圈 2 号"里氧气浓度的下降曲线。(图片来源:William Dempster)

更别提"生物圈 2 号"还有一个死穴 -- 它未能解决能源问题。

尽管它利用了一部分太阳能,但事实上,"生物圈 2 号"从来没有断过电。里面的所有机器、光源、生态系统的运转,仍然依赖外部提供大量电能。

而"生物圈 2 号"在宣传中,定位成世界上第一个人造生物圈,而且是进行封闭试验的科学实验,但实际上却处处依赖电能和物资补充,未能实现碳循环和氧循环。

难怪"生物圈 2 号"在结束后受到许多嘲笑与谴责。

有人骂它伪科学,也有人直指这只是资本操控下的一场真人秀,是一种新颖的娱乐节目。

一次失败的实践

事实上,"生物圈 2 号"的参与者们也心知肚明,这个实验不太"封闭"。

Mark Nelson 在他的书中透露,当时八名组员其实不太合得来。他们分裂成两个四人小组,而且互相看不惯对方。

两组人的分裂源头,正是对实验的看法不同。一组人认为,不应强调"封闭",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科研上,另一组人则希望保持原状不变。

组员之间冷漠与敌对的氛围,也让整个"生物圈 2 号"的体验变得糟糕。

组员们的合影。(图片来源:Dartmouthalumnimagazine)

如今普遍认为,"生物圈 2 号"实验是失败的。

它耗费了巨资和人力物力来建造、管理和运营,却无法给仅仅八个人提供足够的空气、水和食物。

后来,"生物圈 2 号"被捐献给亚利桑那大学,科研人员仍在里面进行研究。

但"生物圈 2 号"也并非毫无用处。有科学家据此设计了生态球,也就是那种有着小虾、藻类、微生物和水的密闭小球,仅靠阳光便可自给自足。

也有科学家看到了这个实验的积极意义。

生态学家 William Schlesinger 认为,我们所知道的关于生态系统的一切,都是以描述性工作为基础,而"生物圈 2 号"是一次珍贵的实践,不能抹杀它的影响。

现在的"生物圈 2 号"。(图片来源:Dartmouthalumnimagazine)

曾参与其中的 Mark Nelson,同样对"伪科学"的指责感到生气。

他认为,"生物圈 2 号"是有史以来生态学领域进行过的最伟大的实验。它不是一场生存挑战,引入物资没什么可指责的,"封闭"也从不是实验的目的。

同时,它也是一次初出茅庐的试验,不可能一开始就完美运行,必定会经历坎坷和挫折,即便失败,也能为后来者提供经验。

Mark Nelson 乐观地认为,未来人类能够解决自身的问题,而这种乐观,正是在"生物圈 2 号"里生活的经历带给他的。

"它告诉我们每一个行动,无论多小,都是重要的。"

现在"生物圈 2 号"仍在进行科研。(图片来源:science photo library)

美国导演 Matt Wolf 给"生物圈 2 号"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叫 Spaceship Earth。他认为,这并非是一个科学实验的成败问题,它实际上暗喻着人类的野心及其局限性。

在九十年代,人类对宇宙、对外太空有着无限的憧憬,想象着五十年后我们会移居到月球或火星生活。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我们仍生活在地球上,移居外星球似乎遥遥无期。

"生物圈 2 号"失败了,我们可以推掉重来。

但在"生物圈 1 号"-- 地球上,没有人会给我们提供额外的氧气、食物和水,一切都得靠人类自身去调配、去适应,以及去创造。

既然无法逃离,那就好好经营,从最小的行动开始。

参考资料:

  • [1]John Allen, Mark Nelson. Biospherics and Biosphere 2, mission one (1991-1993). Ecological Engineering 13 (1999) 15-29

  • [2]"The Lost History Of One Of The World'S Strangest Science Experiments (Published 2019)". 2019. Nytimes.Com.

  • [3]"ULTIMATE SURVIVAL: DESERT DREAMERS BUILD A MAN-MADE WORLD (Published 1986)". 1986. Nytimes.Com.

  • [4]Schlesinger, William H. 2018. "A Noosphere". Bioscience 68 (9): 722-723.

  • [5]"Eight Go Mad In Arizona: How A Lockdown Experiment Went Horribly Wrong". 2020. The Guardian.

  • [6]"Biosphere 2: What Really Happened?". 2022. Dartmouth Alumni Magazine.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 (ID:steamforkids),撰文: Greye,审校:韩晶晶

生物 生物圈 组员 实验 图片 来源 生活 生态 科学 人类 农作 农作物 氧气 地球 媒体 玻璃 科学实验 事实 人们 实际 数据库的安全要保护哪些东西 数据库安全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生产安全数据库录入 数据库的安全性及管理 数据库安全策略包含哪些 海淀数据库安全审计系统 建立农村房屋安全信息数据库 易用的数据库客户端支持安全管理 连接数据库失败ssl安全错误 数据库的锁怎样保障安全 数据库中课程总数量怎么表达 网络安全王东 企业软件开发流程管理软件 临海进口软件开发价格行情 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简历 天津数据网络技术质量服务 数据库锁的意义和种类 mt5怎么添加服务器 如何分析网络安全市场 关于网络安全的简单英语作文 在线bt代理服务器 绵阳网络安全电话 数据库安全技术的意义 服务器网口关闭自协商修改不了 旧视易服务器装windows 巨野县云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云服务器可以干点什么赚钱的事 饥荒好友进不去专用服务器 天津存储服务器云空间虚拟主机 中国的软件开发类公司有哪些 2017网络安全教育日 传奇怎么创立自己的服务器 什么我的世界可以进入服务器 服务器管理口识别 服务器部署WEB网站 网课免费学习软件开发 图形服务器适合玩游戏吗 wiki数据库 肇庆java软件开发培训 天津存储服务器云空间虚拟主机
0